推薦:張家界導游網 官網認證微博開通 >>>
在土寨苗鄉,普遍流行著一種過年“打粑粑”的習俗。粑粑,有純糯米做的,有小米做的,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,還有包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。此外,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,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,模內刻有圖案花紋,俗稱“脫粑”。有些愛講究的土家人,還用蓼竹葉包成1對1對的,在粑粑內放有芝麻和糖,吃起來又甜又香,俗名叫“蓼葉子粑粑”。
土家人民素有“二十八,打粑粑”的說法。每逢春節來臨,農歷臘月末,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,所謂打糯米糍粑,據當地鄉土志書記載:“系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,壓成團形,形如滿月。大者直徑約尺5,尋常者約4寸許,3至8分厚不等。”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,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漢打,兩個人對站,先揉后打,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。做粑粑也很講究,手粘蜂臘或茶油,先出砣,后用手或木板壓,要做得玉圓光滑,講究美觀。
吃粑粑也有學問,一般是用炭火烤,叫燒粑粑,用青菜湯下粑粑片,叫煮粑粑,與臘肉炒,叫炒粑粑。粑粑做得多,一時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內,這樣可以儲藏2、3個月不壞,到插秧時候有粑粑吃。
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網,出處不詳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。